哈工大覃立波博士应邀到访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并作学术报告

2021年7月28日下午,应实验室林鸿宇博士后的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覃立波博士到访实验室,并为实验室师生作了题为“任务型对话系统中口语语言理解综述——前沿与挑战”的学术报告。

覃立波博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SCIR在读博士生,导师车万翔教授,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或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CCF A/B会议/期刊14篇。研究方向为任务型对话系统与自然语言处理,曾获三年国家奖学金,春晖创新一等奖学金,之江实验室奖学金,字节跳动奖学金(中国10人),百度奖学金(全球10人),以及入选全球首份AI华人新星百强榜单,IJCAI-SAIA YES学术新星等榜单。同时,他热衷于开源分享和社区建设,促进NLPer在国内的交流,创办了机器学习算法与自然语言处理社区,突破50w+订阅人数和超过2千万阅读量。

报告开始,覃立波博士首先介绍了任务型对话系统的整体结构,接着对其中的自然语言理解模块进行了深入的讲解,然后对口语语言理解(SLU)领域近10年的发展进行一个回顾和总结,最后根据当前发展现状给出了一些研究问题和挑战。

口语语言理解是任务型对话系统中最核心的组件,近些年来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根据对意图识别(intent detection)和槽位填充(slot filling)两个子任务的建模方式和交互关系,口语语言理解模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独立模型(2013-2015),隐式联合建模(2016-2017),显式联合建模—单向信息流动(2018-2019),显式联合建模—双向信息流动(2019-2021)。

从独立建模到隐式联合建模,再从显式单向信息流动到显式双向信息流动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在口语语言理解中意图识别和槽位填充的两个子任务的密切关系,两者的联合交互建模在口语语言理解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经过最近10年的发展,SLU从之前的单独建模已经发展到目前的双向显式联合建模;在单轮、单领域、单意图的SLU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得到了基本解决,继续在ATIS、SNIPS等经典benchmark上刷分反而会阻碍SLU模型在真实场景下的应用。此外,人机对话方向也越来越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因而,诸如上下文SLU、多意图SLU、跨语言SLU、鲁棒的SLU和基于用户信息的SLU等将会是新的发展前沿,并且如何将SLU模型在真实场景下得到很好的应用将会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覃立波博士立足于任务型对话系统中的口语语言理解模块,介绍了近些年相关研究工作的发展脉络,并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给出了一些探索性问题。报告结束后,覃立波博士与实验室师生就相关工作细节和科研经验展开了热烈讨论。

 

 

撰稿:陈轩昂

责任编辑:刘汇丹

2021-07-29T09:53:48+00:00